行走在建筑节能的道路上 杨旭东

家居咖 人气:1.15W

 

杨旭东:行走在建筑节能的道路上

杨旭东教授 

一片丹心

1995年,杨旭东踌躇满志地来到了MIT攻读他的博士学位。MIT的建筑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交叉方向,老师和学生来自土木、机械、建筑等多个领域。原本读清华热能工程系空调工程专业的杨旭东说,在那里他感觉自己的专业特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,同时又了解了许多交叉学科的知识。

MIT建筑技术专业毕业后,1999年至2005年任教于美国迈阿密大学并获终身教授教席。迈阿密大学的建筑工程专业是学校的特色专业,在全美排名前六。迈阿密大学位于著名的旅游胜地,有着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多元的文化体系。迈阿密漂亮的沙滩、大海、温和的气候都给杨旭东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,那也是他事业真正起步的地方。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,已经建立了一个完善的“建筑环境系统实验室”和研究队伍,并被提拔为负责研究生工作的助理系主任(系内只设主任和助理主任)。从1995年到2005年在美国的10年间从没中断过与国内的联系。2002年起正式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高级访问学者,虽然每年在国外工作4个月,但杨旭东讲由于自己本科和硕士都毕业于清华大学,出国前又在清华当过两年教师,所以他一直割舍不下对清华大学深厚的感情。他最终并没有为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终身教授的光环所吸引住,在2005年毅然决定回到清华大学。为国家的快速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将辛苦打拼来的东西全部放弃,一切重新开始是要冒一定风险的。很多朋友的善意劝阻没有拦住杨旭东回到清华大学的步伐。他说,既然能在完全陌生的环境创造出这些,为什么在自己更为熟悉的领域做不到呢?谈到回国后的情况时,杨旭东表示尽管也遇到了一些始料不及的困难,但他从来没有对当初的决定后悔过。在他的眼中,能够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做喜欢做的事情,乃是人生的一大幸福。

他山之石

国内的建筑技术教育与MIT教育差别迥异,问及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之处时,杨旭东这样说:MIT作为一所世界顶尖名校,其教育理念是经过长期累积和积淀的。MIT的建筑系在美国排名第三,但在本科阶段,他们不分专业,而是要接受全面的建筑基础知识教育。学生的实践能力一般要到工作岗位后再行培训,即我们常讲的通才教育模式。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也基本如此,主要是让学生开拓知识面,培养思维模式。但在研究课题上,学校和导师对学生的要求很高,中间的考核环节也很严格。博士生资格考试不通过,被淘汰的比例较高,博士论文的创新性明显。严格遵循“宽进严出”的理念。我国的学生在本科阶段就把专业分得很细,这样尽管在专业知识上掌握得深入,但在知识面上有一定的缺陷。这样一来,对今后的科研创新就造成了一定的影响。另外,MIT的学生特别是研究生做事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都很高,所选专业和研究方向都是学生自己选择的结果,如果没有兴趣他们就不读。我们的学生要经过层层筛选、级级考试,有些选择是家长或老师为学生做的,因此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比他们弱。还有一方面就是MIT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、实际动手等能力,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。这些方面,我们要向他们学习。

谈到目前杨旭东自己带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时,他说美国的高校科研一般以基础研究为主,产品和技术研发一般在大公司或企业完成,工程实践则由专门的设计或咨询公司完成。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自己到外面进行实习之外,接触工程实践的机会并不多。我国高校除了承担基础研究,还在很大程度上负担着做企业R&D、设计、咨询等多重工作,因此也为学生尽早了解实际工程需求提供了条件。他认为在建筑领域,这是很符合国家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