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娘家的简介 回娘家的风俗 回娘家的文化内涵

家居咖 人气:3.25W

回娘家

回娘家的简介 回娘家的风俗 回娘家的文化内涵
目录
1、回娘家的文化内涵
2、回娘家的风俗
3、回娘家的简介

1回娘家的文化内涵

新人结婚后的第一个春节过后,是一定要专程拜年的,从传统文化上看,这就是回娘家。春节当然是要在婆家过的,但正月初二就可以去娘家了。新媳妇回娘家,按照早先的规矩新女婿要给岳父母磕头,由岳父母给磕头钱。

有关回娘家,还有一系列的风俗习惯。在这一天女儿还要陪着丈夫去本家拜年的,所有的本家长辈、亲戚都要拜,俗称“磕头”,至于是否真正磕头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从初二丈母娘家的第一顿开始,老丈人家族的亲戚会排着队的请吃,上席,喝酒,还要给压岁钱。

正所谓拜一家,送一次礼,收一次小钱。长辈、亲戚都要给新郎一些小钱。回来接着去拜新郎的本家、亲戚,也是吃饭,送礼,收的小钱却是给新娘的。小两口新年往往收入颇丰。最隆重的回娘家正是婚后第一次回娘家,这一次新姑爷登门,不亚于新媳妇出嫁。

翻开中国的历史长流,在回娘家这件事上,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。娘家那头隆重地称其为:待女婿(或叫待新亲)。这次回娘家,女婿比闺女位置要高得多,他是娘家的主宾。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讲究,既然是请的新女婿,新女婿当然就得坐上席,陪同的必须是同辈或者是小辈,长辈一般不能在场。席间上菜也有一定的程序,一般是先上些点心、糖果之类的六种小吃(也有上八种的,分为四干四鲜),简单吃点就正式上菜开席。每上一道菜,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,他不动筷子,任何人都不能动这道菜。

这一系列都表达人们对回娘家这件事的重视程度,真正的是“礼轻情意重”,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。

2回娘家的风俗

回娘家,在中国北方又称走娘家。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汉族岁时风俗。而在南方,尤其是广东一带,每年正月初二、初三,中国各地汉族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,夫婿要同行,所以俗称迎婿日。当要回娘家的时候,有哪些风俗需要注意的?

一般女儿和女婿回娘家的时候都会携带礼品,名为带手或伴手。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、糖果,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,一如过年的情景。礼物颇薄,四块饼干而已。然而,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,真正的是“礼轻情意重”,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。姑娘回到家中,若家中有侄儿,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,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,可这一次意义不同。

也有地方有着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访乃至小住的说法。因为女儿在出嫁后,在婆家要操持家务,伺候公婆,还有应付各种妯娌、姑嫂关系,甚是辛苦,所以娘家会赶在节庆时接女儿回家来住几天,名为探亲,实则休息。

专家表示,回娘家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件事,却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,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。它反映的情意却甚浓,真正的是“礼轻情意重”,姑娘对乡亲的切切的思念。

3回娘家的简介

出家后的女儿回家的话,在中国就被称之为回娘家。那么有关回娘家,到底有哪些特殊的意义呢?

在我国古代,新娘出嫁三天便回门,称为“归宁”、“三朝回门”、“头转客”,含有“成家不忘娘”之意。除此之外每年正月初二、初三,中国各地汉族同胞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,夫婿要同行,所以俗称迎婿日。回娘家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。

除了新婚后的回娘家,大年初二也是回娘家的重要日子。在广东客家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初二已婚妇女转妹家“(回娘家)”,新姑丈(女婿)要“上门”。回娘家的妇女,都要携带鸡、娘酒等礼物。潮汕地区,正月初二、初三,女儿回娘家,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、糖果,由母亲分送邻里。

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,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,那么,就要来一个分一次,礼物颇薄,“礼轻情意重”,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思念。姑娘回到家中,若家中有侄儿,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,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,可这一次意义不同。这习俗,潮汕人称为“食日昼”。顾名思义,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,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。

在中国,正月初一就是大年初一,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。大年初一是合家团圆的喜庆之日,按照传统风俗,很多地方是禁止嫁出去的女儿在大年初一回娘家的。因为在这些地区人们的观念中,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,大年初一需和夫家人团聚在一起,倘若在大年初一这天回娘家,就会造成夫家人不能团圆的局面。所以就有了初二回娘家的说法。